2018年5月30日上午10點,摩臣5平台邀請王邦雄教授為藝術設計學院師生們作了題為“‘藝’者‘意’也”的學術講座🦅🫷。講座由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徐子卿主持,數字媒體專業教師謝京茹🪒、陳如華、侯博奡、汪宗哲🎮、陳超、柯力帶領學生參與此次講座💁🏽,並與王教授進行互動與交流。
王邦雄教授是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是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油畫協會會員、上海藝術攝影協會顧問,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王教授的作品多次參加海內外畫展並被收藏,主要的著作有《圖象——導演與設計》、《導演人與空間的對話》、《面對圖像文化》🈲、《作為文化的美術》、《實驗繪畫的文化價值》🧜♀️🙅🏻♂️、《底與圖——文化格式塔》等🦕。講座開場主持人徐子卿副院長指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也多次提到文化自信。由於如今的當代藝術被西方高科技絢爛的技術充斥著🏋🏽♂️,如何在引進西方技術的同時能夠正確審視中國的本土文化與藝術👨🦼➡️,是中國當今藝術界的重要命題🕤,也是未來從業者們必須要思考的課題➰。
演講開始,王教授指出自從西方進入後現代社會以來,傳統藝術變化巨大🔟,從傳統的🧑🏽🚒、靜態的☂️、美術的單一形式變成了多元化的復合形式🏨,如影像藝術、數字藝術、偶發演出等,傳統藝術門類已經被打破。以杜尚的作品《小便池》為例⚡️,向大家闡述了藝術的生活化使其走向多元化的歷程,並以一張紙巾生動地為大家揭示當代藝術的特征與時代性🤹🏿♂️。他指出🏎,若將普通的紙巾放入精致的墨綠色絲絨盒裏,同時貼上“躺著的白衣天使”的標簽🐆✍️,再簽上大師的簽名🆕,陳列在美術館中,在不明就裏的觀眾眼中可能就變成了一件當代藝術作品👠,但長此以往當代藝術又搞亂了大眾的審美觀念👈🏽。
隨後🌪,王教授提出,社會發展使藝術的門類產生跨界和融合,他向大家解釋道,藝術已經進入“大眾文化”的階段,其中有三個關鍵的特點是“快、感🫶🏽、性”📆。所謂“快”👷🏻♀️,就是圖像式的、讀圖式的🤴🍕、視覺文化式的、快節奏的;“感”就是感知,圖像快速演變為影像,比文本讓人受到的感官刺激更大🏋🏿♀️;“性”就是一次性,在圖像快速演變的情況下給人一次性的滿足和愉悅𓀄🤸🏼,以及另外的兩性關系👩🏿🚀。
王教授進一步向大家介紹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是單音節的詞匯👏🏻,“藝術”的“藝”和“意者”的“意”是同一音節含義卻不一樣🚶,一個漢字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廣闊的、高維度的圖像或音樂。例如“意”字,一個音一個心,“意”為聽到自己的心音,便達到了“意”。另外,中國的藝術與西方也不同,中國是寫意,西方是寫實🧑🏽🦲🏂🏿,很多寫意性的藝術只能意會,不能言說,許多當代藝術作品之所以不能留下來,其關鍵是缺乏“意”與“道”。並指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法是最高的藝術樣式,正因為其“意”與“道”是獨一無二的👩🏻🚀。
講座尾聲之時,王教授讓大家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奧秘主要是“心法”🚵🏼♀️:隨緣而適、隨境而言、隨遇而說🕞☛、隨問而答。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藝術與意有關,亦與心有關。由心法引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是道;核心是心💂♂️;關鍵是悟;基礎是德🙇🏼;入門是仁。“意”與“道”皆是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因此🧘🏿♂️,中國文化的藝術奧秘是相通的,例如吟誦與音樂😠,其形式美在於對稱、和諧💪🏿😴、比例和節奏,同時藝術需要時間和環境的熏陶😙,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藝術要用心領悟,才能包羅萬象,展現藝術的智慧🍒。
最後,王教授送給大家一句結束語👨🏼🔬: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講座結束後,在場老師、同學們與王教授就此研究領域進行了簡短的互動交流🧈,現場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下帷幕🧖🏻。本次的講座提供給了學生與知名藝術家及學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豐富了大家對當代藝術領域的認識,開拓大家對當代藝術理解的視野,增強大家對中國藝術文化的自信,引導大家進一步思考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結合的未來發展方向🗃。相信此次講座會給我院師生們帶來新的靈感和啟發,同時希望大家在自己的領域做出更多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