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午11:30分遠程教學中心舉行第59期博士沙龍🎼,本期沙龍特別邀請人工智能學院指導教授楊煜普與大家分享AI未來的“樂觀”與“擔憂”。沙龍報名踴躍,30余人積極參加了此次活動👊🫵🏿,充分顯示了大家對AI的興趣,活動由教師工作部副部長李艷艷主持。
(楊煜普教授做分享)
楊煜普教授的講座聚焦以下三個方面🧕🏽😇:哲學認知層面、技術科學層面、現實情況🗾:聯合國發布“AI教師學生能力框架”。
對於哲學認知層面,長期以來,哲學家們一直在拷問一些宏達的問題👮🏽♀️:1 大腦是如何工作的🦸?2 機器是否有可能像人一樣做出智能的行為?3 這樣的機器是否會有真正的、有意識的思想🙇🏿♀️?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思考“一元論”與“二元論”。“一元論”認為智慧不分層次🏊♂️,人類與機器人平等,機器人“可以征服”人類👳🏽♂️。“二元論”認為智慧是分層次,人類“永遠高於”機器人。
對於技術科學層面👨🏻🚀,人工智能全景包括人工智能基礎💤,問題求解🛌🏼,知識、推理和規劃🧏🏻♀️🍈,不確定知識和不確定推理,機器學習👼🏻,溝通、感知和行動,反思與展望。1980年哲學家約翰·希爾勒提出了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的機器可以表現得智能👑,而強人工智能的機器是真正地有意識地在思考(而非僅模擬思考)🥾。隨著時間的推移,強人工智能的定義轉而指代“人類級別的人工智能”或“通用人工智能”等,可以解決各種各樣的任務🙆🏽,包括各種新奇的任務,並且可以完成得像人類一樣好。“人工智能之父”艾倫·麥希森·圖靈是第一個對人工智能提出可能的異議的人,他預見了後來人提出的幾乎所有的意見💆🏽🤹♀️:人類行為的“非形式化”特征、機器的“能力缺陷”🗜、數學異議等。
對於現實情況:聯合國發布“AI教師學生能力框架”,人工智能正在迅速改變我們所處的世界🐸,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為了幫助教育系統跟上步伐,2024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最新推出兩個能力框架📽,一個針對學生、一個針對教師。
(楊煜普教授與大家互動)
講座最後,楊煜普教授與大家進行了互動,增進了大家對人工智能的認識。大家深刻認識到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對智能化的不斷追求,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人工智能的發展勢將對教育領域帶來一系列深遠的影響和挑戰。本次沙龍激發了大家對人工智能學習的熱情,並積極表示想在自己的教學中嘗試AI賦能。
文 | 李艷艷 圖 | 李艷艷 供稿 | 人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