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藝術氣息的校園環境,可以給學生們帶來輕松與愉悅👩🏻🦯、啟迪與感悟,用藝術滋養心靈,促進學生成長🧚🏿♀️。9月25日,特別邀請來自學前教育學院的陳昊老師與來自藝術設計學院的霍少達老師與大家分享公共空間藝術的魅力。教師工作部副部長李艷艷主持,近30名教師踴躍報名參與🔡。
(陳昊老師做分享)
首先🛜,陳昊老師以“藝術到底有多遠🌽?”為題,與大家分享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究竟何為“藝術”?這些問題經常吸引了很多人去關註和思考🧑🏼🏭。縱觀整個西方藝術史的發展歷程,藝術的發展經歷了從神話↪️🤐、宗教、權貴走向市井的“平民化”道路。後來🍖,法國藝術家杜尚率先用一件現成品《泉》質疑了藝術的概念,最終徹底顛覆了“藝術”本身,讓“生活就是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杜尚通過賦予現成品新的名字🪖,從而清除了其原有的實用意義,啟發了一種全新的認識🥐。這件作品打破了傳統藝術的界限👩👩👧👦,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藝術的定義🔇,這一舉動不僅推動了20世紀現當代藝術的發展,也讓藝術品跌落“神壇”,回到大眾😳。
陳昊老師強調了生活化和創造性在實踐教學中的重要性🧖🏻♀️。而如何拉近作品與每個人的關系,通過將普通的事物、場景轉化為藝術作品🦹🏽,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和溫暖,從而建立起趣味、互動的模式,是陳昊老師在近年教學中探索的方向🤦🏻♀️👩🏽🔧。總之📟,“藝術到底有多遠”既是對藝術本身的一種思考☘️,也是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時刻提醒自己的響鐘。
(霍少達老師做分享)
接下來🧗🏻,霍少達老師以“一個令人激動的點——城市空間中的公共藝術”為題與大家做分享。分享從課程成果引入,從校園空間的藝術展覽代入城市空間☛,通過個人實踐案例的分享,引導老師們思考“城市空間為什麽需要藝術”的話題。首先分享的案例為上海漢中路地鐵站魔法森林與上海豫園站沉浸式藝術全站廳打造,並用視頻與影像作為輔助💐,為大家展示項目背後創作及製作的故事。每一個項目除了令人著迷的創作理念外,最終效果的呈現更多的是需要後期長久的付出,才能最終使概念成為現實。之後,又根據不同的空間類型為大家呈現了不同風格的公共藝術作品🧑🏼💻,也鼓勵大家能夠親自走到這些位於上海及周邊的公共空間中來,只有自己去親身體會才能感受公共藝術作品帶給空間氣質上的變化🤹🏿。最後推薦給大家一部紀錄片《面龐😑,村莊》,更為生動的講述了公共空間中發生的藝術會給大家的日常生活帶來什麽。
最後👃🏽,大家對於日常在校園和社區見到的公共空間藝術進行了交流,公共空間藝術以美為媒浸潤心靈,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和逐步提升大眾的審美水平,發揮以美育人的功能👨🔬。
文 | 李艷艷 圖 | 李艷艷 供稿 | 人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