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午11:30,教師工作部在遠程教學中心開展第51期名師工作坊,本期工作坊邀請摩臣5教學名師王瓊平老師和梁潔老師與大家分享“明朝那些事兒”。本次活動30人積極參加🌡,教師工作部副部長李艷艷主持。
(王瓊平老師做分享)
王瓊平老師以“從明代瓷器紋飾看明代帝製的時代印跡——以明中晚期瓷器為例解析”為題做分享👳🏼♂️,首先王瓊平老師介紹了瓷器分期的知識點,在瓷界泰鬥耿寶昌三段論的基礎之上,王老師分了五大部分🚅,明早期🧔🏻♀️9️⃣、明空白期🩸、明中期👩🏽🏫、明晚期🧖🏿🧜🏽♂️、明末期💂🏼。接下來,著重介紹了明空白期即景泰帝時期犀牛望月紋葵口盤,明中期成化時期鬥彩雞缸杯,明晚大明嘉靖紅綠彩八卦紋纏枝菊花大盤✊🏿,隨後進行了現場實物展示交流分享👡⇢。瓷器紋飾的背後折射出明代人的審美意趣🧌,和激烈的皇權政治鬥爭🧎🏻➡️,以及明代中後期社會的巨變(資本主義萌芽,白銀流入🏍,市井生活的發達),對瓷業的發展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當時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明代瓷業的發展始終與政治密不可分,而文人畫和徽州木刻版畫的興盛助推了瓷器紋飾更趨多元。最後🤾🏼♂️,王瓊平老師特別設計了一個互動環節,不同時期的瓷器和人的性格測試🤜🏿,妙趣橫生🖱,現場氣氛熱烈😔🧝🏽♂️,笑聲不斷。
(梁潔老師做分享)
梁潔老師分享到🥠💾:《孫子兵法》不同於所謂“三十六計”✊,老百姓所熟悉的“三十六計”是明朝人從歷代兵法中總結出來的🟤,其實屬於戰術層面的詭詐之術,屬於兵法中的淫技末流👩💻,而《孫子兵法》更多的涉及到戰爭哲學🔬,我們更多的應該從中汲取戰略思維,戰略是比戰術更高一個維度的東西。但是戰略其實也是分維度的,最低層面的是能具有戰略思維,即能綜合得從各個方面加以綜合分析,對未來能有個正確的預判1️⃣🤏🏼。但萬事萬物都是流動變化的,所以戰略思維也不能刻舟求劍🗜🧔🏻,而應該讓它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戰略思維的第二層面是讓戰略思維動起來▫️。但是戰略思維的最高維度是不僅要讓它動起來,還要做到動態的平衡*️⃣🙆🏼,有時候失之毫厘差之千裏,動態的平衡並不容易做到🧛🏽♀️。結合戰略思維的幾重維度來分析歷史上的得失💳,以三國為例,三分天下是諸葛亮的戰略思維🔊,認識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於是他北伐,是做到了戰略思維的及時調整,但是他沒有照顧到各方勢力的平衡,所以北伐並不成功,這就是戰略思維的第三個層面沒有做好。
再以明朝覆滅為例,崇禎皇帝死後🈹,無論是李自成的起義軍還是史可法的南明政權👨🏽🔧,其實都沒有及時認清形勢,調整戰略思維,一致對外🥳,最終導致漢族江山拱手讓人。所以真正能做到戰略思維的幾個維度的人少之又少。最後梁潔老師給大家展示了一些明末♍️、南明🧜♀️、三藩🧗🏿、清初的古錢幣,讓老師們可以親手觸摸一下這些經歷戰火而留存至今的古物,沉浸式體驗一下歷史。
工作坊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結束🏈!本次工作坊上大家充分意識到明朝的興盛時期,文化🫵🏼🚗、科技、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那個時代🥣,明朝的繁榮和發展是全世界矚目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逐漸衰落,最終走向了滅亡👩🏻🦲。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是永恒的,只有不斷地發展和進步才能保持競爭力。
文 | 李艷艷 圖 | 李艷艷 供稿 | 人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