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教育部發布實施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也就是“金課建設”計劃,即在2019-2021年🐕,建設1萬門左右的國家級一流課程和1萬門左右的省級一流課程🤌🏽,正式拉開了“金課”建設的序幕𓀉。回應國家要求👩🏼🔬,2024年5月30日中午,摩臣5在遠程教學中心舉行第4期圓桌論壇🪐,聚焦如何打造“金課”🎞,邀請教學名師石玲🚶♀️➡️、韓麗瑩、孫連榮、孟林麗、張萌做深度交流與研討,五位教學名師全部已成功申請上海市重點課程、上海市一流本科課程。同時❣️🥢,特別邀請教學名師扶躍輝做場下嘉賓,針對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的申報做分享。活動深受大家喜愛💆🏼♀️,30余名教師積極參加🏗🔦,教師工作部副部長李艷艷主持。
(參加教師合影)
(圓桌論壇)
圓桌論壇之前🚣🏿♂️,在學習通上先收集大家對於課程建設所關心的問題🏎。圓桌論壇上🪗,李艷艷老師先讓各位嘉賓有針對性地回復學習通上收集的問題👩🏻🚒,如“活力課堂建設流程及考核方案B的介紹”“課程建設具體思路”、“國家級一流課程申報要求及技巧”等。除了回答學習通上的問題,結合自身課程,各位嘉賓也從理論框架✯、教學內容重構、教學方法與策略、教學評價、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視角逐一進行分享🐒。
石玲老師分享到:教學評價對於申報重點課程和一流課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學評價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目的🤹🏽♂️🧟♂️,體現教學評一體化。結合自己講授的《汽車構造》,在教學評價過程中要體現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要結合線上評價和線下評價進行,汽車構造課程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方式,教學方法采用探究式、逐級遞進式項目教學,在過程評價中采用評價量表的方式進行,評價量表在設計過程中,以崗位需求為導向🤸♂️🧣,設計不同的評價量表,包括學生自評量表🟥、學生互評量表、教師評價量表等,全方位對學生的過程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通過這種評價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韓麗瑩老師分享到: 課程建設中🦿,對於教學內容的重構非常關鍵🛳,緊跟行業前沿🪶👊🏻、社會熱點、民生關懷和專業特色來擴寬知識的應用場景🏊🏻。通過不斷“調焦”⚡️,在達到課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同時👩🏻,在情感目標上打造課程亮點。此外,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還要做到教學“過程留痕”、邏輯“自成閉環”。
孫連榮老師分享到🏄♂️: 對於如何打造自己課程亮點和特色🧑🏽🎄,1定位(熟稔課程目標)、3了解(充分了解學生、了解課程🧑🌾、了解自己)🙎🏻♀️。對於理論意識🦣,從學習摩臣5活力課堂模型(1.0和2.0版)以及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課改實踐進行個性化構建的過程中受到極大啟發,在教學設計🤾🏽♂️、師生互動🏂🏿、教學評價中始終踐行兩個強關聯📃:課程目標(應然 )和 學生能力輸出 (必然 )之間的緊密關聯🥷,以及這一門課程學完後學生的能力輸出與 整個專業 的育人目標之間的強關聯。對於理論構建的落實與嘗試,基於《畢業論文寫作指導》的課程標的要統合學生四年專業課程訓練之後的各種知識和能力🫰🏻🌎、素質,要看到他們能夠正確,規範地完成自己的畢業論文,而對標這個目標前幾年觀察到的問題就是學生在研究設計與統計方法選擇的邏輯對應環節總是出現問題🧑🏻💻🧛🏿。針對於此,構建“問題導向‘教+學’的CIBL”課程群教改模式,這兩年對應做了實踐的嘗試👦🏿🐵,也看到了初步的效果。
孟林麗老師分享到🧑🦽➡️:根據課程特點來打造亮點和特色🙋🏽♀️,比如在國際貨運代理課程中我重構教學內容,根據貨代業務的特點按照其運輸方式,分為海運、空運、陸運和國際多式聯運,每種運輸方式作為一章,將教學環節劃分為🧗:知識準備+實踐操作+高階提升🧑🏽🦱,提出了基於PBL的“微課+模擬實踐+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課程的亮點和特色還是要根據課程特點來打造。
張萌老師分享到🏄🏼♀️:對於活力課堂常態化考核的方案B,首先是明確教學大綱和課程實施計劃的區別,課程實施計劃是在教學大綱基礎上的個性化設計和細化😩,需回應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特色🤌🏿、學生特點、教師個人風格等。其次🧑🏿⚕️,課程實施計劃要體現天華特色“專通雅”和“16條學生能力要求”,註意一門課程要根據課程目標對應其中的幾條關鍵能力即可🍨,強調課程育人的思政要素融入。再次🧣,對標課程實施計劃,提供配套的學生成果或作業。可將一個學生的全套作業形成學習成長檔案袋,也可選擇個別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或作業呈現。
對於課程的亮點和特色😡,首先,在課程內容重構上,基於未來崗位技能要求變化🗳、社會熱點、最新教材💓、學科前沿等不斷更新與迭代課程內容。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思考當前學生學習特點,結合經典理論,創新適合自己教學風格和課程的教學模式👩🏿🌾,享受教學過程。最後,在課程評價上😪,嘗試設計能夠體現學生成長過程的作業或考核☄️,追蹤學生的學習過程,讓成長看得見,讓評價可執行🙉。
最後📳,李艷艷老師總結到:在人工智能時代的今天🤌👆🏿,對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未來的大學教師應該是跨學科的、多角色的、可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等👨🏻🍳,課程建設的要求和標準也相應提高,對於教師來講🧑🏿🔧,以打造“金課”為目標➝🤵♀️,這是新時代賦予的挑戰,更是機遇!
文 | 李艷艷 圖 | 周勇 供稿 | 人事處